A股穩定發展既需長錢也要短錢
382025-07-05 08:03:59
#哪些成語其實就是一個神仙傳說#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成語,更是把文字表達凝練到極點,曆史上很多的神話傳說、仙人傳奇都被凝聚成一個個成語典故。
比如我們常說的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而有些不常見的成語典故講述的故事更加精彩,不僅在古代的詩詞中反複出現,更是一個個有趣的神仙傳奇。
01.叱[chì]石成羊——黃大仙的成名傳奇。黃大仙,稱赤鬆黃大仙,祖廟在浙江金華,是中國南方特別有名的一位仙人,特別是香港的黃大仙廟非常出名,稱“香港第一大廟”。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也有稱“皇初平”)是晉代丹溪人,15歲時,家裏讓他出去放羊,遇見一個道士,道士看他憨厚善良,就把他領到浙江金華山的山洞中,一去就是四十多年。
後來他的哥哥黃初起去尋找他,最後在金華山找到了黃初平。黃初平就說自己在放羊,而他的哥哥卻看到是一堆堆的白石頭。黃初平說:“羊就在那兒,隻是哥哥你看不見罷了。”
隻聽黃初平叱喝了一聲“羊快起來!”隻見那些白石頭一下子變成了幾百頭羊。這就是成語“叱石成羊”的來曆。
黃初起說:“弟弟你已經得了仙道,我能學成嗎?”
黃初平說:“隻要你誠心修道,就能學成。”
後來,黃初起也跟著弟弟學道,活了五百年後,兄弟二人一起飛升成仙了。
02.杏林春暖——神仙醫生董奉的故事。很多人都拿“杏林”、“杏林聖手”來讚美醫生,而“杏林”就是來自成語“杏林春暖”,講得就是東漢末年的神仙醫生董奉。
東漢末年有三位著名神醫,分別是華佗、張仲景、董奉。對於華佗大部分人都知道,因為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記載,和曹操、關羽都有交集,所以非常出名。而張仲景呢,學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經典《傷寒論》《金匱要略》就是他寫的。
為什麽董奉不出名呢?因為董奉是一個仙人一般的存在,因為他往往都是用法術來救人,雖然救人無數,但是故事往往很玄奇,甚至有召喚鬼神來治病的記錄,加上沒有留下什麽著作,所以正史中沒有記載,但是在神仙傳記中,董奉作為仙人的代表,是醫生中的“神仙”。
傳說董奉住在山裏也不種田,他醫術高明,天天給人治病也不取分文。隻要求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愈者栽杏1株。數年之後,有杏數萬株,鬱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庫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董奉再將所得之穀賑濟貧民,傳說董奉一年能散發出去兩萬斛糧食。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就是來源於此,後來還有“杏林聖手”的稱呼來稱頌醫生。
03.欒巴噀( xùn )酒——一個太監成仙的逆襲之路。這個故事更加神奇,傳說欒巴曾經是東漢皇宮的宦官,就是俗稱的“太監”。年少時因家境貧困,在漢順帝時期,他迫於無奈入宮當了宦官,在皇宮中,欒巴開始修煉道術,竟然很神奇重新把缺失的器官長了回來(《後漢書》記載,欒巴最後修煉的“陽氣通暢,白上乞退”)。
欒巴長出器官後,被漢順帝送出宮,並授予郎中的職位。欒巴出宮後還結婚生子了,後來還當了地方太守。欒巴還用法術來斬妖除魔,被百姓當成了神仙。欒巴當太守期間,把那些祭祀邪神之所徹底毀壞,消滅了很多奸詐的巫師,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很多百姓都立生祠來祭拜他。
後來,皇帝宴請百官,欒巴也被邀請,皇帝在宴會上贈給文武百官禦酒,欒巴喝了一口,竟然把酒向西南方向噴了出去。看到欒巴如此失禮,立刻就有同僚站出來,彈劾欒巴對皇帝不敬,皇帝於是就召欒巴詢問。
欒巴回答說:“臣的家鄉因為臣能除鬼治病,為臣立了‘生祠’祝福。今天早上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到臣的廟中來約臣喝酒,臣實在不能推脫,所以有點喝醉了。臣剛才看見西南方千裏外的成都街上發生了火災,就噴了一口酒滅火,絕不是對陛下不敬。陛下如不信就下詔詢問成都是否失火,如果不是,臣願抵罪。”
於是皇帝下詔讓驛使到成都查問。後來從成都方麵奏報說:“正月初一早飯後失火,不一會兒從東北來了三場大雨,火就滅了。雨落到人身上發出一股酒氣。”證實了欒巴的神奇法術。
這就是“欒巴噀酒”成語典故的由來。
04.琴高乘鯉——騎魚入水成仙的琴高琴高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因為有善於彈琴的技藝,在康王家做舍人。琴高同時修煉法術,一邊彈琴一邊養生,竟然活了二百多年,後來對著弟子們說要進入涿水裏去捕捉小龍。他和弟子們約定好某一天在涿水的祠廟裏等著他。
到了約定的時間,琴高果然騎著一條非常大的紅色鯉魚從河裏遊出來,上岸後坐在祠廟裏,這天河邊有上萬人看見了他,所以就有了“琴高乘鯉”這個成語典故。琴高禦使大紅鯉魚在江水中停留了一個多月,又進入涿水中去了。
“琴高乘鯉”的傳說被後世詩人用來吟詠仙道。比如李白《九日登山》用“赤鯉湧琴高,白龜道馮夷”來歌頌在山中隱居、賞溪聽琴的神仙般的生活,借“琴高乘鯉”抒發了對現世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朝李在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琴高乘鯉圖》現在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05.王質爛柯——展現“天上一日,人間千年”的故事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贈給好友白居易的一首詩中寫道“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中“爛柯人”的典故就來源於一個著名的遇仙傳說“王質爛柯”的故事。
根據南朝《述異記》的記載,晉朝時期有一位叫做王質的樵夫,這一天他去信安郡的石室山上砍柴。王質在山中看到有兩位童子在下圍棋對弈,於是他放下砍柴的斧子在旁邊觀棋。王質看了許久都忘記了時間,童子告訴他,時間不早了,你該回家了。王質準備將斧子撿起回家,發現木質的斧柄竟然已經腐爛了。
王質返回家中時,發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沒有人認識他,問及周圍人,都說王質砍柴已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是王質砍柴誤入了仙境,遇到兩位童子都是神仙,返回人間斧頭都爛了,所以就有了“王質爛柯”這個成語,也常用來比喻“天上一日,人間千年”的神仙時間流速與人間時間不同。
06.坐帳無鶴——被孫權思念的仙人:介象東漢末年,吳國有位傳奇的仙人介象,曾在吳王孫權下效命,還教會了孫權隱身法術,並且被認為是隱身術的鼻祖,留下諸多傳說事跡。
傳說介象在山中遇到神女指點而成仙,後來收了很多徒弟,被孫權聽說後。吳王孫權於是把介象召到武昌,對他非常尊重,賜下豪華府宅,送給他上千鎰黃金,並尊稱他為“介君”。
後來,孫權親臨介象住宅,討教修煉之道,希望介象傳授隱形變化之術。介象是立誌成仙的,怎麽能被凡塵所束縛,為了盡快脫身,就把隱形之術教給了他。孫權在介象的指導下,竟然真的學成了隱身之術。回到宮中,使用法術出入宮殿和嬪妃的內宮人們都看不見他。
這下可使孫權欣喜若狂,還想貪心多學其他法術,甚至想學成仙之法。介象看到孫權如此貪心,就稱詐死逃脫了。孫權也知道仙人難留,又十分思念,就給他立了廟,常親自去祭祀。祭祀時,常有白鶴飛來,在空中盤旋幾圈飛去。有人說這就是介象所派的仙鶴,孫權看到更是思念仙人介象。
這就是"坐帳無鶴"成語的來曆,後來被人們用來比喻為思念故人或故土。
07.摩挲銅狄——見過秦始皇造十二金人、活了五百年的仙人薊[j㬝子訓薊[j㬝子訓,本名名薊達,字子訓,出名的是在東漢末年的建安年間,是當時的名士。
《後漢書-薊子訓傳》記載:有個百歲老人說自己曾經在小時候就見過薊子訓在會稽市場賣藥,如今百年過去了,薊子訓麵容竟然沒有什麽變化。後來又有人在長安見到他,他和一個老人一起摸著秦朝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器鑄造的十二金人說道:“當時看到秦始皇鑄造這金人,已經過去了近五百年了”。
薊子訓已經在人間已經活了超過五百歲,橫跨了秦朝和兩漢,當真是一位仙人在世。傳說薊子訓是八仙之首鐵拐李的徒弟,如果按照時間來算,還是有可能的,因為傳說鐵拐李是被太上老君在春秋時期點化成仙的。而薊子訓用手撫摸銅鑄的狄人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典故——“摩挲銅狄”。
意思和“滄海桑田”類似,比喻慨歎時光消逝,世事變遷,回首悲感。
後世很多詩人都運用過這個典故,比如:
宋朝蘇軾:“五百年間誰複在,會看銅狄兩谘嗟。”
陸遊:“驚人亦莫摩銅狄,泰華鬆風足晝眠。”
清朝錢謙益:“鴟夷盡日嚐盛酒,銅狄他時幾問年。”
八、結束語——成語是五千年文明的總結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語言有中國文字有著這麽豐富的含義,特別是成語典故,就是由一個故事、一個傳說、一個道理凝練到極點而產生的。
如果有心就會發現,我們常用或者不常用的很多成語都是一個個神話故事或者是仙人傳說。你還知道哪些成語典故是由神仙故事凝練而成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哪些成語其實就是一個神仙傳說#
上麵的故事都可以在下麵鏈接中點擊觀看詳細故事:
《南北大仙不相同,四位仙人合神明——黃大仙的傳奇故事》
《 東漢三大神醫就他聲名不顯,因他是仙人用法術救人,杏林醫仙是他 》
《故事:東漢太監修仙竟重新長器官,還娶妻生子,法術救人被立生祠》
《古代六大禦獸成仙之人,禦使靈獸千奇百怪,還有一對夫妻禦使龍鳳》
《神仙的時間流速比人間到底快多少?1比100?一日一年?一日千年?》
《故事:三國仙人介象,教會孫權隱身術,能禦使百獸,還能千裏取物 》
《故事:三國仙人介象,教會孫權隱身術,能禦使百獸,還能千裏取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